大学生电影节纪录特别单元展映暨文化沙龙活动顺利举办

娱乐推荐网-娱乐资讯
2022-08-26
8月24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北京国际电影节·第29届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承办的北京国际电影节·大学生电影节纪录·动画·戏曲特别单元展映暨文化沙龙活动在北京市东城区77文创园正式开启。本届大学生电影节“纪录·动画·戏曲特别单元”活动首次新增线下展映和圆桌对谈环节,在展示优秀影片的同时,邀请专家学者、行业嘉宾对近几年中国优秀戏曲、动画和纪录电影进行新探讨和新挖掘,力图为中国电影艺术、产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新思路、新视野。本次影戏文化沙龙将立足北京市东城区特色,响应东城区“戏剧东城、戏曲生态”的文化口号,创建一个面向青年的艺术平台,让电影与戏曲共建地区名片,合力推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
8月25日,大学生电影节纪录特别单元展映暨文化沙龙活动顺利举办。近年来,纪录电影在戏剧美学、技术美学与纪实美学等方面都有所创新发展,在贴合年轻观众与市场形态、突破视听界限的同时,回溯历史、记录社会、洞察人生。
当日上午,《1950他们正年轻》开启了纪录单元展映。《1950他们正年轻》用全新的视角聚焦71年前参加抗美援朝的普通年轻人,通过不同军种,不同时期参战的老兵真人讲述,以一句句平实细微的话语呈现出他们曾经热血的青春与梦想,也还原了最真实的战场,给当代的年轻人带来触动内心的震撼与共鸣。
下午,活动现场举办了纪录电影《追光万里》北京首映式暨学术研讨会。《追光万里》借由首位华人奥斯卡金像奖终身评委卢燕的视角,讲述了黄柳霜、黎民伟、蔡楚生、李小龙等人的传奇经历,呈现了中国人对世界电影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这些历史上的广东巨星以电影的方式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背景下表达着自己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担当,生命不息追求不止。他们身上闪耀的精神力量既是中国人的精神,也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追光万里》将于9月9日在全国上映。
映后,《追光万里》总导演、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张同道,再现导演孙成林,摄影师刘鹏飞,副导演樊启鹏、赵谦,助理导演邢菲等出席了主创见面会,美国拍摄执行导演冯辰在洛杉矶以视频方式向观众致意。这些主创都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影视学团队,张同道教授表示,他们曾经是我的学生,现在是我的同事、朋友、合作伙伴。
(《追光万里》总导演、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
随后,“伊姐看电影”主持人周桂伊主持举行了《追光万里》映后交流会。会上,张同道导演表示《追光万里》以知名广东籍影人为切入点,致敬为百年华人电影史作出杰出贡献的先驱们,卢燕老师是《追光万里》的灵魂人物,她身为国际巨星却不计片酬,年逾九十仍不辞辛劳,甚至走到偏僻乡村寻找黄柳霜的足迹,她本身就是一部电影神话。再现导演孙成林介绍道,本片最终呈现了20多场再现,在表现历史关键节点、人物内心外还兼顾了趣味性,通过这些再现场景来补足访谈和资料的不足,让观众更加直观地走进电影人的故事之中。摄影师刘鹏飞指出拍摄《追光万里》的过程本身就是摄制团队一次“追光”的历程。
学术研讨会上,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的著名学者和制作人围绕《追光万里》进行了学术探讨。论坛上半场以“电影史的影像书写”为主题,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主任、副教授陈刚主持。论坛下半场以“纪录片的想象边界”为主题,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纪录片中心副主任樊启鹏主持。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主任、副教授陈刚主持“电影史的影像书写”论坛)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丁亚平提出,《追光万里》是华语纪录电影少有的探索创新之作,是一部向百年中国电影、华语电影人致敬的“元电影”。在他看来,电影人的艺术生命有限,但艺术精神无限,《追光万里》正是在传承华语电影人的艺术精神,也将成为电影史中的一个篇章。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丁亚平)
《当代电影》杂志社社长兼主编、《中国电影报》社社长皇甫宜川向张同道导演及其制作团队表示了祝贺。他表示自己在《追光万里》中看到了国家的面孔与人的面孔,通过再现卢燕等电影人亲历的历史场景,影片使观众身临其境了解中国电影史发展,在光影中带给观众莫大的感动。
(《当代电影》杂志社社长兼主编、《中国电影报》社社长皇甫宜川)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影像认知与发展研创中心主任王宜文表示,《追光万里》是一部不疏离于观众的优质纪录电影,能够兼具真实性与戏剧性。王宜文教授还指出,《追光万里》把对中国电影史的研究拓展到了世界的维度,有益于国际之间的电影史学研究交流。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影像认知与发展研创中心主任王宜文)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纪录片中心副主任樊启鹏主持“纪录片的想象边界”论坛)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电视研究中心主任俞虹提出,在当下充斥着虚拟的互联网时代,纪录电影能够满足人们内心深处对真实的追求。而《追光万里》最大的闪光之处便是带给观众一个充满真实的历史世界,同时具有很大的档案价值。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电视研究中心主任俞虹)
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院长吴冠平认为《追光万里》在历史态度、结构方式和人物选取上都做到了别出心裁,不仅成功地将不为人知的电影史呈现给了今天的观众,同时也为未来留下了今天的历史,具有极高的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
(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院长吴冠平)
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纪录片制作人陈宏指出,《追光万里》对叙事线索、视听语言和再现场景的处理和应用都体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创造了当下纪录片美学的新标杆。
(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纪录片制作人陈宏)
25日晚,电影《大学》讲述了清华校园里正站在自己人生的路口四个人的故事。他们之中,有刚历经高考、一波三折地考入心仪学府的第一代“00”后大学生,有即将离开象牙塔、面临艰难抉择的博士毕业生,有旅美归来入职清华、满怀“观天”理想却挑战重重的青年教师,有耄耋之年、荣休后依然坚持站立三尺讲台的老院士。影片以三年的悠悠光景,诉说了四个清华人一生的理想,以及在他们身后属于这所大学的永恒青春。
映后交流环节,导演、制片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梁君健担任主持,《大学》的导演王静、孙虹,影片的主角、清华大学天文系副教授蔡峥解答了观众提问。现场氛围热烈。
(导演、制片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梁君健)
《大学》导演孙虹提到,影片上映于2021年,正值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2018年,她得知能够有机会把镜头对准那些生活在母校年轻人的故事后,她毫不犹豫地投入了本片的拍摄。在三年的拍摄与制作过程中,自己作为导演也时常回忆起刚入校时青春无畏的自己,期待观众也能够从影片中获得一些热血与冲动的青春力量。
(导演孙虹)
本片导演王静认为,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大学》旨在捕捉与教师、学生与学校之间的互动,充分体现学校对“人”的影响。影片的英文名称是“The Great Learning”,取自于四书五经中《大学》英译,影片也对于“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都有所体现。影片拍“清华”但不限于“清华”,旨在以清华大学为窗口和蓝本,去探讨共通意义上的大学精神。
(导演王静)

影片中,蔡峥老师对天文学望远镜的研究引起了在场小朋友们的好奇。小朋友们就望远镜的原理、视野等多方面天文问题向蔡峥老师踊跃提问,蔡老师耐心而浅显地为小朋友们进行了解答。

图片43.png

(清华大学天文系副教授蔡峥)

针对现场观众对于纪录片拍摄技巧的提问,孙虹导演解释道,《大学》的拍摄是以参与式观察的方式进行拍摄的,影片围绕人物的核心事件,对其日常生活进行勾连。在导演看来,纪录片更多的魅力还是在于对于日常点滴细节的捕捉与人物个性的呈现。在处理与拍摄对象的关系方面,“真诚”是打动拍摄对象的不二法宝,纪录片的拍摄不仅是对人的拍摄,更是对拍摄对象全方位的理解。

图片44.png

现场观众表示,在影片中不仅看到了清华人治学的严谨,更感受到了清华人的家国情怀,看到了清华的精神的代代传承。最后,蔡峥老师将影片中的吉他弹唱带到了现场,映后谈在轻松的氛围中圆满落下帷幕。


图片45.png

(责编 岸春光)


分享